【报送单位】: | 2021-09-10
秦城泉,又名龙泉、龙潭、秦城大海,为昌平名泉之一,位于昌平区兴寿镇秦城村北。据据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监测资料,秦城泉历史出水量大于1立方米/秒。随着人口增长和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,泉域内地下水开采量逐步增加,1972年后区域地下水位迅速下降,泉出水量减少,1980年10月泉流量为0.34立方米/秒,1990年仅为0.02立方米/秒,后地下水位逐渐低于泉水出流水位。据向村民调查,1998年泉水开始出现断流,至2002年后泉口彻底干涸,泉周边近万平米的湿地消失,附近土地被开辟成果园与旱田。
近日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在开展调查监测工作过程中发现,在2021年8月16—17日大雨过后(十三陵水库观测站降水量109毫米),秦城泉的泉口开始零星溢水,而在8月18—19日的降雨过程中,秦城泉完全复苏,开始喷涌,久别的泉水再次汩汩流淌,9月3日测得流量约0.4立方米/秒。以南水北调水进京为契机,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地下水减采、回补等涵养措施,区域地下水位得以回升。2021年全市降水量远高于往年同期,昌平区仅7、8两月份降水量合计就高达638毫米,超过历史上全年的降雨量平均值。在降水、减采、回补等共同作用下,秦城泉出现复涌现象。
据现场勘察、资料收集分析基础上可初步推断,秦城泉的复涌是涵养作用下区域地下水位整体上升,以及本年度降雨量偏大共同作用的结果,同时不排除秦城泉在新的水情下,恢复长期出流的可能。今年降水量整体偏多,以秦城泉为代表,我市已发现多处季节性泉水恢复出流和泉水流量增大的情况,此事也引起市水务部门的高度重视,目前我院目前正在配合水务部门开展普查工作,全面掌握情况。泉水是地下水位恢复上升的指示标志,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科学规划回灌补源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、恢复湿地自然状态,是地下水涵养的重要措施。山区泉水是水生态空间的重要载体,在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地下水、泉水、湿地、林草等生态要素,建设山水和谐的自然生境。
泉水大多数出现在山区,相当数量的泉水是历史名泉,是美丽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集中体现的亮点。在摸清泉水底数的情况下,区别对待,分类指导,加强规划引领,恢复自然景观,引导适宜生态涵养区的新兴业态发展。把历史文脉和自然环境有机融合,形成历史人文与自然山水相辅相成的独特景致,为北京文化名城保护与修复和三条文化带建设增添光彩。
浏览量: